|
徐汉虹:打响广东蔬菜品牌,就要保证蔬菜有广东的味道问:近年,国家大力倡导农药减量增效,推动绿色农药创制,您重点研究的导向农药在这些方面如何助力? 徐汉虹:农药减量增效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,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农药的精准施用,病虫害在哪里,药就施在哪里,对靶标精准施药。如果能够做到精准的话,就能够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。 导向农药的研发和利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: 一是设计导向农药分子,在分子结构上使其具备导向作用。将农药分子链接上糖或者蛋白质等结构,被植物体内的转运蛋白识别,借助植物体内的通道,实现定向输导,将农药输送到对应的地方。大部分病虫害只发生在特定的部位。传统施药方式全面覆盖作物,又费工又费药,而导向农药通过植物内部输导、转运、定向积累,实现农药的智能化。 二是农药制剂的改变,使不能移动的农药可以移动。农药制剂纳米化,改变农药粒子的运动特性,例如将阿维菌素纳米化以后就可以在水稻植株上实现移动和输送。一些杀菌剂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络合以后也可以在水稻上转运和输导。 三是配套使用随水施药技术,药剂随水滴灌在作物根部,根部吸收后输送到相应部位,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。现有的机械化施药一天可以施药300亩,而导向农药随水施用一天可以控制4000亩。滴灌施药施在地面覆膜以下,地上部分没有接触农药,生态没有受到破坏,天敌没有受到伤害,不会造成害虫的再增猖獗现象。水、肥、药一体化施用的滴灌施药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。 问:导向农药在蔬菜上推广情况如何? 徐汉虹:蔬菜用药量大的问题还是亟待解决的。比如菜心,目前用药量很大,主要用来防治跳甲和吊丝虫。跳甲的幼虫是地下害虫,叶面喷雾只能杀死成虫,跳甲地下幼虫持续羽化,需要不断的用药,从而提高了用药量,但用药量增大会影响蔬菜的风味。有研究表明,用药量高的蔬菜风味变差,一些酶的含量降低几十倍。菜心是撒种种植,不成行不成列,比较合适的办法是药肥,在播种之前将药肥施下去,可以达到防治跳甲幼虫的目的,这也是运用导向农药的思维。与市场上现有的药肥不同,我们研究的药肥是植物发酵而成,而不是普通药肥。 问:从广东蔬菜发展的角度出发,如何做才能减少用药量?与化学农药相比,生物农药一直是“叫好不叫座”。限制生物农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? 徐汉虹:减少用量,还是要有主导产品和技术来解决病虫害防治的问题,政府、科研机构、企业要联合起来开发一些经济、方便、实用的产品和技术来解决病虫害的防治问题。一定程度上,蔬菜滥用药也是“病急乱投医”造成的,成本高、效果差。有实用的方法才能解决蔬菜滥用药的问题,这也是科研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。印楝素在 1997 年作为新农药在农业部登记用于防治小菜蛾,到2015年成为29个国家主导的杀虫剂之一,印楝素适合在蔬菜上推广使用,但在生产上,使用印楝素防治病虫害的蔬菜存在“优质不优价”的问题,蔬菜品质高,但价格上不去。究其原因,一是运营机制不完善,没有形成品牌效应,消费者没有意愿消费高价蔬菜;二是蔬菜的有机认证无法让消费者信服,不愿意为所谓的有机蔬菜买单。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压制了生物农药的推广,因此农民宁愿选择毒性高、价格低的化学农药,而不愿意在生物农药上进行投入。 |